胸部肿瘤内科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原胸部肿瘤内科)是以肺癌诊治为主、具有深厚沉淀、传承并不断发展的研究型临床专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晚期肺癌规范化、个体化内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相关转化研究。现有病床36张,医护人员30名。10名医生中高级职称医师6名,中级职称医师3名,初级职称医师1名,几乎所有医生均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具有国内外博士后研究经历。护士队伍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8名。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具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充满蓬勃朝气和积极进取的医护团队,医教研综合实力达国内一流水平。科室特色包括:
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科室自建院以来,在刘叙仪教授和王洁教授两任科主任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将国际最新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制定和优化晚期肺癌规范化治疗方案,尤其近十年来在基因分型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卓有建树,在国际、国内富有影响,使肺癌的个体化诊治近国际水平。因其优秀的医疗质量,胸部肿瘤内一科多次荣获医院医疗质量一等奖。
多学科综合治疗:2004年底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外科及放疗科的王洁、陈克能、朱广迎等教授从世界一流的M.D.Anderson肿瘤中心学成归来,组织和推动医院肺癌多学科协作,由胸部肿瘤内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秉承鼎力协作的精神和为患者利益最大化服务的理念,坚持每周开展多学科查房及联合会诊,通过近8年的努力和实践,建立了多学科查房制度和胸部肿瘤联合专家会诊制度,实施病人按学科、分期、病情的互转诊疗模式,为数千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其尽可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将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传递至全国。获得多项北京市肺癌联合攻关课题的资助;培养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复合人才和队伍。而这一切的最大和最终受益者正是我们的患者。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将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接轨国际:胸部肿瘤内一科承担数十项国际大型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包括最新的分子靶向和化疗治疗研究,接轨国际先进水平,使部分患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潜在的最有前景、最前沿的药物及治疗模式。
创新技术: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局部治疗、透壁穿刺活检及内科胸腔镜诊断和治疗等新技术,拓展了肺癌诊疗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外周血EGFR变异检测的大样本研究,建立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外周血EGFR、KRAS突变、C-MET扩增、EML4-ALK融合基因等多基因检测的分子平台,使组织标本获取困难患者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EGFR等基因变异的动态监测成为可能,更精准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学术前沿:胸部肿瘤内一科密切关注肺癌诊疗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预测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后的分子标志,为实现基因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坚实基础。部分研究成果(如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多次发表于国际一流肿瘤杂志J.Clin.Oncol,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成功申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数十项科研基金,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
人才培养与成果:胸部肿瘤内一科多年来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及进修医师百余名。坚持举办研究生及进修医师课程培训,针对肿瘤内科基础、临床诊疗规范、国内外研究前沿进展及国际热点问题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研讨会。2011年10月,科主任王洁教授因在基因分型个体化靶向治疗诊治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基金。同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医学部“女教职工之星”称号。研究成果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凝聚力和文化建设:从临床一线,到临床试验,到转化研究,再到临床实践,本着为患者精诚服务的宗旨,团队成员精诚协作,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不断奋进,正行进在将胸部肿瘤内一科(原胸部肿瘤内科)打造成为国亚洲一流强队的道路上。科内中流砥柱及新生力量已在国内肺癌界崭露头角。王洁团队将继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潜心临床和转化研究,不断更新知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坚持创新发展,“个体化”的治病救人。
胸部肿瘤内科是北医系统最早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在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努力提高医护质量的同时,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每月一次的患者宣传日、公休座谈会以及星语心愿等活动赢得了众多的患者和家属好评,为患者营造一个可以信赖、依托的温馨港湾。
总之,胸部肿瘤内一科将始终以延长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传承规范、联合、专业、精准、前沿、优质的抗癌医疗服务理念,携中国肺癌患者同行于抗癌征程。
为用户提供专业预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