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介绍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92年建立病房,现对外开放床位数22张。设有亚学科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及中医妇科等。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出院病人近1000人次,平均住院天数≤9天,床位使用率104.23%。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长期以来,科室坚持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技术手段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逐步摸索、积累和制定了一套丰富的诊疗经验与较为成熟的防治结合方案。2005年中医内科被列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脑病新药临床试验资格认定单位。同年该科运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被评为医院特色专业。
除了中医药特色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脑梗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外,该科长期以来,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以及肿瘤的中医药治疗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开设慢性肝病、慢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子宫内膜异位症、脂肪肝、三叉神经痛、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泄泻、以及中医药肿瘤治疗、调理、康复等专题门诊。
中医肛肠科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等方法,治疗肛裂、痔疮、肛瘘等肛肠疾病。同时拥有先进的智能肛肠治疗仪,对痔疮进行物理治疗;对常规的手术方案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手术方案既能彻底去除病变的痔患组织,又能避免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的出现,临床疗效满意。在疾病谱上,痔科特色专业不断扩大范围,相继开展了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肛门狭窄、肛管直肠息肉的手术治疗,陈旧型肛裂的微创扩肛根治术,肛隐窝炎的根治术,马蹄形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微创根治术,肛门直肠炎的保守治疗等等,充分体现了该科肛肠疾病治疗上的特色。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目前现有接诊医生15人,其中上海市名老中医1人,正高职称者6人,副高职称者4人,硕士生导师4人。科室主任霍清萍教授,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方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中医系列专家组成员等职。科室另有12人分别担任上海市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诊疗特色(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本科诊治优势病种。近年来,引进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目前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中西医两套诊疗方案。诊疗过程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方案以病人入院、告知服务、安置、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诊疗计划预知、施以相应系列诊疗措施、科普宣教、接待病人及家属、出院前医患谈话等为工作程序的时间节点为纵轴;以住院诊疗服务项目为横轴。将时间、诊疗项目、费用、阶段目标、医护质量等全部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路径。基本实现对处置各项医疗活动及治疗时间节点的科学管理。病人平均住院日缩短在9天以内,住院费用明显下降。近年来他们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和辨病治疗;依据其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内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突出活血化瘀特色,外治以脑循环功能和高电位治疗仪及高压氧治疗为主,确立病人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对出院病人作出综合健康评估,建立资料库,长期跟踪随访,指导预防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好评,在周边地区享有一定信誉和知名度,床位使用率超过100%。目前科室正承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证候研究》课题,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证”-“效”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截至目前科室已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人8000余人次。
(2)清热化瘀、舒肝养阴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擅长治疗慢性慢性肝病。提出肝纤维化的实质是“肝血瘀阻”,“邪热瘀结”是慢性肝病反复病情波动的主要病理机制,清热化瘀是阻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运用自拟清热化瘀、舒肝养阴的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可降低血清Ⅳ型胶原(CIV)、III型胶原(CIII)、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等实验室肝纤维化指标。持续治疗六个月以上,门(脾)静脉直径和门(脾)静脉循环血流量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3)健脾消痞方治疗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虚弱所致,以致“胃膜”气血亏虚,气机壅滞,邪浊瘀阻。在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出“补消兼施、寒温并用”的治疗思想。临床多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用补益气血的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丹参与理气、清热、消积的枳实、徐长卿、川连、黄芩、半夏、莪术等合方,寓补于消,标本兼治,能使全身气血流畅、虚弱之脾胃得以振奋,上下气机调达,升降有序,从而使“胃膜”之湿浊化,郁热清,瘀积消,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4)化瘀通络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以肢体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於中医“股肿”、“脉痹”等范畴。抗凝、溶栓是目前现代医学保守治疗的主要手段。抗凝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滋生、繁衍和再发,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溶和管腔再通。溶栓可使血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以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栓目的。但临床治疗中,由于阻塞段远端血液瘀滞,溶栓药物很难到达血栓处或在血栓处形成有效浓度,加之溶栓药物在体内半衰期较短,常规剂量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的溶栓治疗效果;若加大剂量,势必无法避免出血倾向。如何解决抗凝、溶栓与出血的矛盾,是临床提高药物治疗本病疗效的关键。为此,自拟化瘀通络汤,并改良溶栓药物既往给药途径,大胆采用患肢足背静脉推注等中西医结合方法,达到了既缓解出血倾向又加快血流促进侧枝建立的目标,“扬长避短”,临床效果显著。
(5)补肾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归属於中医学“痛经”、“症瘕”、“不孕”等范畴。瘀血、肾虚是本病的关键所在,确立补肾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擅用行气化瘀止痛补肾之剂,随证加减。同时兼顾女子易七情所伤,气郁化火,辅以舒肝清热方药治疗该病,临床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对有生育要求或是希望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自然平稳度到绝经期的患者而言,优势较为明显,可较好地缓解症状,助孕,较大程度地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中药相对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心伤害。
(6)舒肝活血化痰法治疗脂肪肝脂肪肝可归属於中医学“积聚”、“胁痛”、“痰湿”等范畴。认为嗜食肥甘,起居失常,情志失调,脂浊痰湿内生,肝经气血不畅,瘀血内生是其主要病变机制。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活血软坚为主,在消除或减轻肝脏脂肪含量、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疗效显著。
(7)中西医结合新技术治疗痔疮环状混合痔内扎外切术加内括约肌切断术。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术后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手术更为彻底,且术后尿潴留、肛门痉挛疼痛明显改善,使手术的远期疗效显著提高。
开展无痛痔瘘手术。较大程度改善了患者术后尿潴留、疼痛等并发症,使手术更为人性化。
采用最新高频电容式电场产热技术(HCPT)治疗痔疮,具有创面小、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残留、复发、局部水肿和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深受病人好评。
(8)升阳散火治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偏头风”、“面痛”范畴,素来临床治疗棘手。其病因病机多为风热外袭,阻遏经络;或气血凝滞,脉络失养,血瘀不通所致。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们采用“升阳散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切中病机,使风热得除,瘀血消散,脉络畅通,疼痛渐止,效果明显。
(9)活血化瘀、滋阴补肾法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的范畴。研究发现该病患者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符合中医学“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病伤肾”的理论。在总结本病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瘀论治”和“滋阴补肾”治疗糖尿病的观点,主张生活干预、积极控制血糖,治疗注重选用活血化瘀和滋阴补肾中药,积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明显。
(10)肿瘤及术后放化疗后患者的扶正祛邪抗癌治疗“带瘤生存”、“综合治疗”,缓解癌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今医学治疗肿瘤的新理念。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肿瘤的病变过程中,外界的多种致癌因子固然重要,而人体正气的亏虚却是癌变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以扶正固本增强患者抗病能力为主,崇尚“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床治病注意顾护胃气和调理脾胃之功能。配合随证加减化裁,形成独特的治疗方法,以求纠正患者整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瘤消瘤的目的。近年来,科室与肿瘤内科积极联手配合,尤其在骨肿瘤的中医药康复治疗上用心探索,总结经验,努力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服务。
此外,中医科在长期临床诊疗中,对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益肾清肝,养心安神,调理“冲任”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泄热化滞法治疗胆石症,健脾补肾、化湿固涩、疏肝祛风内服、灌肠相结合治疗慢性泄泻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为用户提供专业预约服务平台